“谁懂啊,我被美国大学招生官拉黑了......”
近几年申请人数水涨船高,谁懂啊美国大学招生官见到了不少高质量的被美申请者,对申请中翻车事件的学招保山市某某机械制造厂容忍度也越来越低。究竟有哪些行为会踩到招生官的生官雷区呢?我们从Quora和College Confidential上搜集了一些申请过来人的看法,希望你能远离这些反面教材,拉黑避开花样作死行为!谁懂啊
From Stoooges三士渡
微信号:StooogesEducation
一些同学为了图方便,被美喜欢把A校的学招Why School改一改套用到B校上。虽然万金油文书这种东西听上去神通广大,生官用在Why School这种环节却很容易翻车。拉黑
比如,谁懂啊写错学校名字。被美
在文书中写“我是学招真的想去哈佛大学…”然后检查也不检查直接发送给MIT,或者在写给NYU的生官文书里提及“一想到能去布朗上学,我就感到兴奋不已”…
写错名字和普通Typo还不太一样,拉黑这是文书中的大忌,学校一看就知道你在敷衍它,直接Pass掉你。
再比如,用错学校的梗。
申请Rice的保山市某某机械制造厂时候套用了Duke的Why Essay,虽然Word的查找与替换功能可以将所有的Rice都变成Duke,但好巧不巧留下一个“Go Blue Devils”,让Rice招生官一把子认识到自己被备胎了…
好家伙,这下你的拒信应该在飞奔而来的路上了。
如果说万金油Why Essay是申请中的雷区,我们该如何有效避雷呢?
举个例子,假如你对Johns Hopkins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感兴趣,比起糊弄地写:“Your BME department is conducting extremely interesting research, and I want to be a part of it”…
不妨加入亿点细节:“Professor X’s cutting-edge neural prosthesis research out of the BME department has greatly piqued my interest, and I hope to become a vital member of his research team throughout my next four years.”
花点心思为学校量身定制Why School吧!说到底,只有细节才能拿捏招生官的心。
简单算术题,我们每人一周拥有多少小时?
答案是168个小时。
我不知道那些写“一周做200个小时课外活动”的人是怎么想的。
除去上学、睡觉、吃喝拉撒和做作业,我们做活动的时间其实没那么多。除非你搞的是Hackathon(黑客马拉松)这种需要通宵达旦完成的项目,否则我们尽量还是让活动时长看起来真实一点,数字别写得太离谱。
措辞也是需要注意的点。
谁都想向大学推销自己,但“举例说明成就”和“过度吹嘘成就”有着本质区别。招生官是一群对文字极度敏感的人,你写得真诚与否,他们一眼就分辨得出来。
更别说捏造奖项、社团和领导职位了,招生官与真相之间的距离是一个电话打给你高中Counselor就能搞定的。
最后,别在文书中夸大活动对你的影响。
假如你在文书写:“暑假去尼泊尔造房子这件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”,但问题是这个活动没有给你带来任何影响,生活一如既往还是老样子,那你就干脆别提这件事。
如果你造完房子开始对尼泊尔文化感兴趣,主动学习尼泊尔语,去尼泊尔大使馆实习,在学校做尼泊尔文化传播相关的活动…当你能跳出“造房子”这个框架,以志愿者活动为契机进行拓展,招生官才会相信:这段经历确实给你带来不小的改变。
推荐信实属翻车重灾区。
一些父母人脉资源广的同学会认为:找一位名人写推荐信铁定能给申请加分!
不好意思,招生官看到后只会无语:“为什么找一个不了解你的人来写推荐信?拿到这封信只能说明你父母有关系,它证明不了你的能力。”
与其找一个不熟的名人来写一封泛泛而谈的推荐信,一位了解你的老师写下的文字也许更有份量。
同样的道理适用于一些大公司的实习,比如有些同学高二高三就拿到了顶尖投行、咨询公司的实习岗位。招生官每年会看到很多申请样本,他们清楚这种事情很难发生在贫困家庭的孩子身上。
一个高端实习是否有父母在背后牵线搭桥,招生官立马就能嗅到一丝特权的味道。
如果你动用了父母的资源,高调强调自己的能力只会招致反感。比起在申请中吹嘘自己的经历,弱化它可能是更明智的选择。
十年前,顶尖大学的申请者扮演LGBTQ的人过多,以至于有人在College Confidential论坛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“我在斯坦福大学录取结果的帖子里闲逛,注意到几乎所有承认自己是同性恋的申请人都被录取了。录取和性取向之间有关联吗?如果我改变性取向,斯坦福会录取我吗?”
提问者可能没有意识到幸存者偏差的问题。愿意公开录取结果、在论坛上发帖的大多都是拿到Offer的同学,而没被录取的同性恋学生选择了沉默,所以从帖子呈现的内容来看,同性恋申请者似乎更容易被斯坦福大学录取。
自我选择(Self-selection)是另一个原因。斯坦福大学在2014年被Princeton Review评为全美对LGBTQ人群最友好的校园之一,它自由开放的校园环境吸引大量优秀的性少数人群去申请,导致斯坦佛的LGBTQ人群比例与其他学校相比确实很高。
美国大学重视“多样性”(Diversity),但这不代表斯坦福会偏爱某一特定的性取向或性别认同。就像其他品质能带来的记忆点一样,只有当它代表了你的个人特质,证明你克服了很多困难,表明你会融入斯坦福大学,它才值得被写进大学申请材料里。
虽然大学很难求证申请者的LGBTQ身份,但他们随时随地可以打电话给你的Counselor、老师进行确认。一旦被发现,你会彻底失去大学的信任。
就算没被发现,你的言行会被记录在档案里。当你申请上了大学,不论是学校的多元化办公室(Office of Diversity),还是LGBTQ社团都会关注到你。也就是说,在接下来的大学四年里,你得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扮演一个虚假的身份。
最后,从道德层面来看,在申请中假扮LGBTQ的人应该受到谴责。如果你不是性少数人群却在大学申请中伪造自己的身份,这对于那些挣扎着想寻求身份认同、饱受社会舆论压力的同学是很不公平的。
总之,请记住这句话:直女装姬,天打雷劈;直男卖腐,粉身碎骨。
最近几年,招生官特别喜欢去申请者的社交媒体账号考古。
不论是Facebook、Instagram、微博还是微信朋友圈,一旦发现涉及敏感话题的过激言论,他们会毫不留情地给你发拒信,甚至把已经发出的Offer直接撤回。
哈佛大学2023届新生Kyle Kashuv就经历了这样的社死场面。
Kashuv是2018年Stoneman Douglas高中枪击案的幸存者。因为这个身份,他被邀请去各地做演讲,被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争相报道。后来他成了一名保守派活动家,当上了学校组织Turning Point USA的外交部长,举办过一次800多人的领导力峰会,甚至红到在白宫和川普夫妇合上了影。
哈佛也被他的经历吸引,向他抛出了橄榄枝。眼看着Kashuv就要走向人生巅峰,他“学生领袖“的人设倏地一下崩塌了。
Kashuv的同学向哈佛举报,列举了他的种种劣迹:他两年前在一个全班都可见的Google Doc上写了好几遍N字开头的歧视性词汇,宣称要做一张学校版本的反恐精英游戏地图并进行练习,曾在聊天记录里给同班女生评分“7/10”,说她“喜欢黑鬼”。
Kashuv立刻回了一封声明:“这是他在枪击案发生前几个月做的事情。当时他的言论行为十分愚蠢,冒犯到了不少人。那场枪击案过后,他选择彻底洗心革面,重新做人。”尽管Kashuv极力挽回,哈佛大学依旧不予原谅,认为他不具备成熟的道德观,无情地撤回了他的Offer。
这不是哈佛第一次因为不当言论而撤回Offer了。2017年,哈佛就曾经劝退过10名学生,理由是他们在Facebook小组讨论中分享Meme,其中涉及对性侵事件、犹太人屠杀和儿童死亡等事件的嘲讽。
大部分大学招生官对不当言论是零容忍的,不接受任何洗白。
根据Insidehighered 2017年的调查显示,14%的大学在过去两年中因社交媒体的负面帖子撤销过学生的Offer。2020年在George Floyd谋杀案后,康奈尔大学、佛罗里达大学也因为同样的理由撤销过录取者的Offer。
互联网是有记忆的,当我们在申请中树立人物形象时,别忘了在社交媒体上谨言慎行。2021年了,招生官都是老网民了,如果翻出什么黑历史可就前功尽弃了。
正如明星塌房会让粉丝纷纷脱粉,申请中的翻车现场也会让招生官瞬间幻灭。为了不让低级错误影响录取,我们更该认真谨慎地对待申请中的每一个环节。菌菌祝福大家都能喜提梦校Offer,顺利开启人生新篇章。
Reference:
https://veritasessays.org/college-admissions-blog/posts/college-application-red-flags-do-dont-advice
https://www.quora.com/What-are-some-college-application-red-flags
https://talk.collegeconfidential.com/t/you-get-admission-chances-boosted-if-youre-gay/1028044
本文系授权发布,From Stoooges三士渡,微信号:StooogesEducation,欢迎分享到朋友圈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,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